政策推动我国医药市场发展 平稳增长速度减缓
8月12日讯 作为中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药市场在过去的岁月中一直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4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从6750亿元增长至1241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5%。
不过,从2013年开始,我国医药市场的增长已开始放缓。2013年,医药市场整体增长速度下降至14.8%,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更是下滑至12.9%左右。导致增速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持续多年的药品集中招投标采购明显降低了药品价格;医保试点医保费用总额预付逐步推行;医疗机构强化了药占比或均次药费控制等合理用药管理手段;新药上市难度变大,且市场壁垒升高使得新药达不到销售预期等。
但即便如此,在今后几年内,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负担能力增强、健康意识提高等多个利好因素仍将促使我国医药市场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测,到2019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有望超越2.2万亿元。
市场变化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信息,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共有4800多家生产企业。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4800多家生产企业中,主营产品为化学药物、中成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9%、32%和19%。
2009年新医疗改革启动以来,相当多的国内本土制药企业充分抓住了各种历史机遇(如基本药物的不断扩大使用、国内基层用药市场、县医院市场和三四线城市市场的快速发展等),获得了强劲的发展。相比较而言,销售收入领先的大型制药企业通常建立了较为宽阔的产品线,同时还拥有实力强劲的研发团队为其贡献未来的利润,而中小规模的制药企业则往往依靠数个或者一个成熟产品在同质化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
2014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元。其中,化学药物销售额达7696亿元,占市场总量的62%;中成药销售额为3848亿元,占市场总量的31%。近几年来生物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领域中创新的热点,它对肿瘤、风湿性疾病等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更是受到医患和产业界的青睐。2014年,我国生物药物销售额为86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7%左右。
从各个终端市场来看,我国医药市场大致可分为医院市场、零售药店市场和新兴的以基层医疗为主的广阔市场。2014年,我国医院市场、零售药店市场和基层市场的规模分别为7921亿元、2023亿元和2469亿元,各自占比分别为64%、16%和20%。中国医药信息工业中心预测,到2019年,上述终端市场占比将分别为62%、15%和23%。产生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医疗改革推进中进一步的“强基层”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
从治疗领域来看,抗感染药物、消化和代谢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是我国医药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4年这五大治疗领域的药品所占市场比例分别为19%、16%、13%、10%和9%。相比较于2010年,抗感染药物市场占比已大幅度降低,这也客观地反映出2012年以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对抗生素的限制使用产生了成效。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重心从一些感染性疾病转移到心血管慢性疾病、糖尿病或是肿瘤等领域,消化道和新陈代谢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等药品市场占比可能超越抗感染药物成为我国医药市场更重要的主角。
热点频出
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极大。2014年是我国新医改推进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年,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医药行业热点频出。
新的药价机制形成 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意欲取消大部分药品最高零售限价。这是近10年来我国药品政府定价管理方面进行的最重大的改革,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药价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测,药品定价机制放开之后,未来我国的药品价格形成将出现多种模式,其中既包括了通过药品集中招投标采购模式来确定价格的传统模式,也包含了未来医保与企业谈判确定价格、医院(联合体)以二次议价确定价格、医保通过总额预付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间接控制药价等其他各种新的模式。
创新药物研发如火如荼 虽然新药获批的难度逐年增加,但这并没有降低制药企业开发创新医药产品的热情。2014年,国家总局共发出3个全球首次上市的1.1类新药批文,分别为江苏恒瑞的胃癌治疗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深圳微芯生物科技的T细胞淋巴瘤治疗用药西达本胺片,以及江苏豪森的抗感染药物吗啉硝唑氯化钠。
企业兼并重组火热 频繁的企业并购行为继续成为2014年中国医药行业内的热点事件。与往年相比,2014年医药行业内的兼并案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8月,绿叶制药宣布以近37亿元的报价收购北京嘉林制药约58%的股权。在此之后,上海莱士以4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同路生物近90%的股权,中国血制品产业新的巨头产生。
专业的合规营销成为主流模式 2014年,“GSK在华行贿门”最终尘埃落定,该公司被判30亿元罚金,同时数名高管获刑责。这一事件对我国医药市场营销规范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正在强化反商业贿赂措施,加强了对企业发票、医生收受回扣等问题的调查力度,进一步要求制药企业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合规药品营销推广体系,确保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换而言之,未来制药企业的日常营销行为必须更多地建立在临床的实际需求之上,利用传统营销(如代表拜访,学术会议)和现代营销(如线上拜访,移动APP)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临床处方者的持续性学术教育活动来建立企业在临床界的品牌形象。
挑战犹存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疾病负担能力增强、健康意识提高等多个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医药市场仍将保持稳步增长,但企业躺着挣钱的日子已经过去,在监管日趋严格、市场竞争日趋规范的背景下,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市场进一步增长,但增幅趋缓 药品市场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虽然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增长已出现放缓的迹象,但老龄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及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都成为医药市场稳步增长的有力保证,未来我国的医药市场仍将以高于GDP增速的两位数增速增长。
药品招投标制度将进一步改革 为了更有效地通过集中招投标来降低虚高药价,未来药品招投标制度仍将进一步优化:一方面有可能通过招投标实践中的全国性信息互通形成全国性药品价格管理新模式;另一方面则将实施“将药品分为医疗机构自行采购药品、常用低价药品、定点生产药品、常规上网限价药品四大类”的分类采购模式,以及基药招标与非基药招标的合二为一来解决当前招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此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和价格谈判等模式也可能更多地出现在未来招标的实践之中。
行业标准将显著提升 201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审议了《药品管理法》,这是这部医药行业根本大法在实施了10多年后的首次修订。此外,《中医药法》仍在制定之中,它的制定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中医药产业的规范标准。一系列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未来行业监管和标准的加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除此之外,2015年也是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大限和《中国药典》2015版出版的一年,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强化监管、提升行业标准,最终在客观上提高整个行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竞争力。
行业兼并重组将持续火热 2015年4月,港交所上市企业中国中药宣布计划以百亿元港币的报价收购江阴天江药业,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并购案。这次企业并购同样也打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当市场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之时,中国制药产业将可能出现更频繁、更大规模的并购重组,藉此打造企业竞争力,迎接未来挑战。
更多中国制造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2014年我国累计出口药品制剂57.6亿美元,同比增长7.2%。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制造能力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生产的药品制剂进入欧美国家的主流仿制药市场。2014年,华海药业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帕罗西汀片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恒瑞制药的奥沙利铂注射液也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未来,随着我国药品生产规范的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升,将有更多的中国制造药品凭借着成本优势而进入国际主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