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与适应症
1.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
贴敷用药与针灸疗法一样,亦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病发作或减轻病情程度,达到预防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既可反映人体各脏腑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有效刺激点。无论病从外入,抑或病从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运用穴位贴敷疗法,药物贴敷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达经脉,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脏腑,通过药物的刺激,从而可达到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状态,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以经调脏,扶正祛邪的预防保健作用。
2.药效作用
中医治病,不外乎内治与外治两法,均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内治可疗内外诸疾,外治同样可疗内外诸疾,只是给药途径不同。内治给药,需经过消化道吸收后,才能输送到全身发挥药效。外治用药,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其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促使药物在局部的透皮吸收,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人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可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云:“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人吸气,融入渗液”,同样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具有内外一贯之妙随其用药配伍之意,能祛邪、拔毒气之外幽、抑邪气以内消;能扶正气、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以资化源。因此,虽然内治与外治给药方式不同,但其对机体的保健调节具有殊途同归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针灸保健疗法和药物调理疗法的有机结合,其效应的取得并非某一因素的单纯作用,实质上是融合经络穴位和药物作用为一体的复杂性干预措施,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各种治疗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了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等整体保健的作用。根据所用药物和选经取穴的不同,穴位贴敷既能起到祛邪外出,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的功效,也能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而达到扶持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穴位贴敷疗法对人体的养生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扶正祛邪、协调阴阳、升降复常等三个方面。
二、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贴敷保健治疗,不经过脾胃,故不致伤害脾胃而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虽有攻伐,但不直接连及脏腑,作用缓和,因此,可以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偏胜偏衰的病变。此外,药物贴于穴位,便于观察,如有不适感觉或异常情况发生,可立即将药物撤除,可避免发生严重毒性反应。
穴位贴敷在防病保健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临床也有大量的报道。例如对于身体虚弱者的预防保健,临床常选用补肾健脾、疏肝养肺、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贴敷于关元、气海、背俞、足三里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对慢性疾病的保健调理方面,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神经科及精神科等临床各科疾病的保健治疗,尤其对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性疾病等几大类疾病的保健治疗效果较好。
治疗病证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歪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穴位贴敷-远红外止咳贴
远红外止咳贴是在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远红外线技术,由远红外陶瓷粉和医用压敏胶等组成的穴位贴膏。通过远红外线刺激肺俞穴和大椎穴,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是既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同时又融入现代科技的一种全新外用止咳贴剂。